大家好,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和注释,凉州词唐王之涣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诗意: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,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,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,显得孤峭冷寂。
2、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《折杨柳》去埋怨春光迟迟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【延展回答】原诗: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3、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4、赏析: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。
5、写得苍凉慷慨,悲而不失其壮,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,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,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。
6、首句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抓住远眺的特点,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:辽阔的高原上,黄河奔腾而去,远远向西望去,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。
7、次句 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写塞上的孤城。
8、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,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。
9、这两句,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,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,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,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。
10、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,所吹的曲调恰好是《折杨柳》,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。
11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。
12、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赠柳表示留念。
13、北朝乐府《鼓角横吹曲》有《折杨柳枝》,歌词曰:“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。
14、下马吹横笛,愁杀行客儿。
15、”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。
16、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。
17、于是,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。
18、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《折杨柳》曲调时,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。
19、于是,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: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《折杨柳》曲调呢?要知道,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,哪有杨柳可折!说“何须怨”,并不是没有怨,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,而是说怨也没用。
20、用了“何须怨”三字,使诗意更加含蓄,更有深意。
21、三、四两行,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,其所著《升庵诗话》中言:“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,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。
22、”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,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,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。
23、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“兴寄”的传统,更何况“诗无达诂”,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,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。
24、具体这两句的解释: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,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,光 “怨”它是没有用的。
25、 王之涣 《凉州词》 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26、 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27、 【翻译】 纵目望去,黄河渐行渐远,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,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,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,显得孤峭冷寂。
28、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 译文1: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,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,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,显得孤峭冷寂。
29、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 译文2: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,在高山脚下,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。
30、何必用羌笛吹奏《折杨柳》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,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。
31、 译文3: 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,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。
32、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《折杨柳》的哀怨,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。
33、 【词语解释】 孤城:指玉门关。
34、 仞: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。
35、 羌:古代的一个民族。
36、 凉州词:又名《出塞》。
37、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(《凉州词》)配的唱词。
38、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: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,同时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、荒凉的景色,悲壮苍凉,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,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。
39、凉州词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40、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41、翻译:纵目望去,黄河渐行渐远,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,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,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,显得孤峭冷寂。
42、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凉州词的诗意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,后两句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。
43、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,但写得悲壮苍凉,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,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。
44、王之涣讲究义气,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。
45、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
46、用词十分朴实,造境极为深远。
47、传世之作仅六首诗。
48、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: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,同时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、荒凉的景色,悲壮苍凉,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,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。
49、凉州词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50、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51、翻译:纵目望去,黄河渐行渐远,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,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,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,显得孤峭冷寂。
52、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凉州词的诗意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,后两句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。
53、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,但写得悲壮苍凉,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,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。
54、王之涣讲究义气,豪放不羁,常击剑悲歌。
55、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,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。
56、用词十分朴实,造境极为深远。
57、传世之作仅六首诗。
58、【主回答】诗意: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,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,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,显得孤峭冷寂。
59、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《折杨柳》去埋怨春光迟迟呢,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!【延展回答】原诗: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60、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61、赏析: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。
62、写得苍凉慷慨,悲而不失其壮,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,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,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。
63、首句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抓住远眺的特点,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:辽阔的高原上,黄河奔腾而去,远远向西望去,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。
64、次句 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写塞上的孤城。
65、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,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。
66、这两句,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,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,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,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。
67、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,所吹的曲调恰好是《折杨柳》,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。
68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。
69、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赠柳表示留念。
70、北朝乐府《鼓角横吹曲》有《折杨柳枝》,歌词曰:“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。
71、下马吹横笛,愁杀行客儿。
72、”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。
73、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。
74、于是,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。
75、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《折杨柳》曲调时,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。
76、于是,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: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《折杨柳》曲调呢?要知道,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,哪有杨柳可折!说“何须怨”,并不是没有怨,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,而是说怨也没用。
77、用了“何须怨”三字,使诗意更加含蓄,更有深意。
78、三、四两行,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,其所著《升庵诗话》中言:“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,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。
79、”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,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,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。
80、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“兴寄”的传统,更何况“诗无达诂”,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,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。
81、具体这两句的解释: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,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,光 “怨”它是没有用的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